为耕者谋利,为食者谋福
400-800-1700
400-800-1700
蓝田热线:
蓝田热线:
农业农村部:大力推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
来源: | 作者:agriculture-450 | 发布时间: 2380天前 | 685 次浏览 | 分享到:
山塘的主要特点是远离村庄、水质清瘦、水位变动大、易涝易干。不少山塘养鱼只是粗放粗养,产量很低,没有发挥山塘一水多用的效益。山塘大多数水较深,面积较大,一定程度上具备高产鱼塘的水体基本条件。因此,只要扬长避短,山塘养鱼一定能够取得高产高效益。

  近日,农业农村部对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赵雨森代表提出的《关于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案的答复意见》给予了答复。

  大力推进农业农村体制机制改革

  近年来,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,各部门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,大力推进农业农村体制机制改革,出台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方案和政策措施,推动各项改革取得积极进展。

  一是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。探索建立涉农资金统筹长效机制,采取“大专项+任务清单”管理模式,分类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,集中投向农田、水利、仓储物流等重大工程和关键项目,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。推进农林水利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,深入开展PPP试点项目。鼓励地方探索将财政支农资金以股份形式量化到农村集体或农户,使其更好分享产业链收益。完善农业补贴政策,深化“三项补贴”改革,推进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,进一步提高补贴的指向性精准性。继续实施并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,调整优化产粮大省资金使用。改革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,稳定种粮农民收益。

  二是深化农村各项改革。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目前,家庭农场、农民合作社、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已超过300万家。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,加快推进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,截至2018年6月底,全国确权面积达13.91亿亩,已超过二轮家庭承包地面积。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,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,截至2017年底,全国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5.12亿亩,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37%。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,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印发了《跨省域补充耕地国家统筹管理办法》和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管理办法》。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征收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,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,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,规范农村土地管理秩序。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,不断扩大试点范围,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,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。

  下一步,各有关部门将按照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,加强政策创设,加大工作力度,改革完善农业农村体制机制,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。

  坚持创新驱动农业发展战略

  党的十八大以来,各地各部门坚持创新发展理念,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,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不断加强,互联网与农业加速融合,农业物联网、农产品电商加快发展,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,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
  一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。加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和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,加快重大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。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,完善科研成果权益收入分配制度,建设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。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,继续指导科研院所开展重大农技推广试点,引导科研专家到一线从事推广服务工作,开展公益性推广机构与经营性服务组织融合发展机制模式试点。加快发展现代种业,启动马铃薯等特色作物联合攻关,高标准建设国家南繁育种基地。持续推进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,加大节能环保、绿色生态和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的推广。

  二是推进信息化与传统农业深度融合。开展“互联网+现代农业”行动,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造提升传统农业。着力发展智慧农业,成立农业物联网重点实验室,加强关键技术研究,积极推进农业物联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,推进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,总结推广100多项农业物联网在大田种植、设施园艺、畜禽养殖、水产养殖等领域的应用模式,充分发挥其在节水、节药、节肥等方面的作用,促进农业生产向智能化、精准化、网络化方向转变。

  三是推动农产品电商发展。开展农产品出村试点,加强农产品分等分级、加工包装、物流仓储、冷链等基础设施建设,创新农产品电商销售机制和模式。推动农产品产销衔接,推动在大型社区设立农产品体验店、自提点和提货柜,建立农产品社区直供系统。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、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。组织阿里、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开展产销对接活动,推动“三品一标”“一村一品”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产品上网销售。

  下一步,各有关部门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增强创新意识,加快农业领域科技创新,推进“互联网+现代农业”发展,为建设现代农业、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。

 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发展扶持力度

  近年来,党中央、国务院高度重视“三农”工作,始终把解决好“三农”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,不断加大农业支持力度,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发展。

     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。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优先保障领域,不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。2013—2017年,仅农林水支出科目,全国一般公共预算累计安排超过八万亿元。2018年,在财政收支矛盾仍然较为突出的情况下,全国年初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农林水支出19280亿元,比上年增长5.3%。

  二是加大金融信贷支农力度。完善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政策,设立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,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放。截至2017年末,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30.95万亿元,占各项贷款的24.84%。加快建立“三农”融资担保体系,大力推进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,截至2018年3月,全国33个省份已组建省级农担公司,设立市县分支机构431个,在保余额达323.8亿元,有效缓解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资金瓶颈问题。

  三是加大农业保险保障力度。大力推进农业大灾保险试点,在200个产粮大县启动三大口粮作物大灾保险试点。先后出台保费补贴管理办法、补贴资金绩效评价指引、税收优惠等一系列政策,推动农业保险“扩面、提标、增品”。2013—2017年,中央财政累计拨付保费补贴资金756亿元。目前,中央财政补贴品种已扩大至种、养、林3大类15个品种,基本覆盖了关系国计民生和粮食安全的主要大宗农产品,补贴区域稳步扩大至全国,补贴比例逐步提高。

  下一步,各有关部门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部署要求,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,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,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,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,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,吸引更多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农业农村发展,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基础保障。

  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。对于您此次提出的意见建议,农业农村部将高度重视,在今后的工作中,继续加强对有关问题的调研和指导,推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取得新进展。